【泰國素食節】一場身心靈的盛宴
這是一場關於信仰、純淨與社群的慶典,帶來觸動心靈與滋養靈魂的體驗,自從我在 1980 年代第一次參加以來,那份記憶便一直深深烙印在心中。
第一次看到的時候,那景象讓我震撼至極
那是在幾年前的普吉島,空氣中迴盪著震耳欲聾的鼓聲與連綿不絕的鞭炮聲。
在滿是鮮黃色旗幟的背景下—那是「九皇齋節(Thesakan Kin Che)」的標誌,一位眼神翻白的男子走過人群,雙頰被銳利的三叉戟貫穿。這名「馬宋(Ma Song,神的代言者)」陷入狂喜的出神狀態中,在街頭遊行時象徵替人們承受痛苦,以祈求福報與平安。
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
這份記憶既真切又難忘
正因如此,泰國的素食節不僅僅是一場旅遊活動,而是一段深刻的九天淨化之旅,每年農曆九月期間,由泰中社群共同舉行,為紀念「九皇大帝」。這是一種道教傳統,藉由嚴格的齋戒與禁慾來淨化身心。
這份靈性意涵,使得這場節慶對所有參與者而言都是一場深層的心靈體驗。
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
普吉島是這項節慶的發源地
十九世紀時,由中國錫礦工人引入,當地以極端的「自我折磨」儀式聞名。
馬宋走過火炭、攀爬刀梯的壯觀場面,正體現出節慶的精神核心:
人們相信神靈附身於這些代言者,庇佑他們免受傷害,同時以身軀犧牲來為城鎮帶來精神上的更新。
然而,若只聚焦在這些壯觀儀式,就錯過了另一個更溫柔、也更迷人的部分—食物。
「Kin Che」(吃潔淨之食)讓整個社群變成一座素食天堂。參與者身穿白衣,象徵純潔,並嚴守飲食規範, 不吃肉類、家禽、海鮮、乳製品,也避開辛香蔬菜如蒜頭與洋蔥。街上隨處可見掛著紅黃旗幟的攤位,販售創意十足、風味豐富的素食料理。這也是節慶從「震撼」轉為「誘惑」的時刻。
我記得漫步於普吉老鎮街頭,品嚐濃郁的素鴨咖哩,結合椰奶與香料的完美融合,還有清爽可口的素潤餅(Popiah)。
料理創意令人驚嘆,以豆腐、大豆蛋白、芋頭、蘑菇等食材,重新詮釋幾乎所有泰式經典,從素五花肉到令人驚豔的炒粿條(Phat Si Eo)。這些食物不僅令人滿足、價格親民,更象徵了「非暴力」與「慈悲」的實踐。
雖然普吉島因其戲劇張力而登上國際版面,但今年我計劃前往別的地方朝聖。
我被泰國各地素食節的文化多樣性所吸引,想體驗不同節奏的慶典。
我考慮前往董里(Trang)或合艾(Hat Yai),親眼見證當地對這場節慶的獨特詮釋。不同地區的慶典風貌各異, 都值得探索與體驗。
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
在泰南地區,節慶更具地方色彩。
合艾(宋卡府)以其豐富多樣的素食選擇聞名,更注重商業與文化展示,而非極端儀式。
這裡以美食與大型社群聚會為主,提供家庭更易參與、輕鬆的氛圍。
董里(Trang)則以其深厚的華人傳統而聞名,常舉辦壯觀的燈籠展與迎神出海儀式。
其他如那拉提瓦(Narathiwat)與羅永(Rayong)等地,也因泰中社群眾多而舉行盛大活動,使「九皇齋節」真正成為全國性的文化現象。即使刺臉儀式減少了,白衣人潮、燃燒的香氣與集體淨化的氛圍依然瀰漫,展現出強烈的社群凝聚力與歸屬感。
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
今年,我的旅程將不再是觀看馬宋的表演而是尋找喧囂之中的靜謐虔誠。
我要品嚐另一個城市獨有的齋食風味,觀察他們如何祭祀九皇大帝。
泰國的素食節,是一個邀請人們暫時遠離物質世界、在九天內於混亂中尋找平靜的時刻。
我已準備好離開熟悉的普吉喧鬧,前往新的地方,感受那份社群的溫暖與美味,攜帶著我的白衣與空腹,準備展開一場自我成長與靜心的旅程。